12
2006年 12月 刊
DOI: 10.6622/RAE.2006.12.01
藝術人的終身學習:生命故事敘說的教學實踐
Arts Practitioners as Lifelong Learners: A Practice of Narrative Learning
吳慎慎 Shen-Shen Wu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摘要
二十一世紀終身學習新的典範所標榜的學習是貫穿個人生命歷程的, 生命全方位的和具有生命深度的學習。因應變遷快速,充滿不確定性的生命情境,藝術人的終身學習必須以自我的反思性學習為核心,培養「書寫生命故事的能力」方可在多元糾葛的社會關係中建構自我認同,活出自已。 本文從反思性終身學習的脈絡探討當代藝術人終身學習的意涵,提出以經 驗為核心,重視連結的認知和反思轉化的生命故事敘說學習取向。除了說 明敘說學習的知識論述、理論與實踐經驗,並以作者在台北藝大「藝術人 的生命故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為例,說明生命故事的敘說學習在 藝術大學之教學應用與發展。最後,就課程實踐歷程所蒐集的資料,整理分析提出藝術人生命故事敘說的學習探究。
關鍵詞:生命故事、敘說學習、終身學習、通識課程、藝術教育
全文下載:
工藝技能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之相關性研究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Outcomes and Self-efficacy of Crafts Skills
李堅萍 Zenpin Lee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ƝDepartment of Visual Arts, National Pingt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摘要
為了探究含有創作涵義的工藝技能,Hutchins 認為學習者能否學得並維續技能,自我效能是最重要因素。本研究目的包括:(1)探求工藝技能知識、技能形式之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2)比較工藝技能知識學習成效之自我效能的差異;(3)比較不同技能形式學習成效之自我效能的差異。經發展三種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研究法施測 347 名工藝課程學生, 採 Pearson 積差相關考驗得結論:(1)工藝技能知識和技能形式的學習成效, 都與自我效能正相關;(2)高分級距較低分級距技能知識學習成效者,有顯著較高自我效能;(3)高階層較低階層技能形式學習成效者,有顯著較高自我效能;且技能形式學習成效差別愈大,自我效能差異也愈大。本文作者建議教師正視自我效能於技能學習的關鍵影響力。
關鍵詞:工藝技能、自我效能、學習成效
全文下載:
大學生後形式思考與創造性表現能力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邱文彬 Wen-Bin Chiou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摘要
本研究根據後皮亞傑學派的觀點,探討屬於青年期後期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層次與創造力表現的關係。樣本包括 407 位 19 至 25 歲的大專校院學生,採用典範信念量表測量形式性思考、相對性思考、以及辯證性思考等 三種認知思考型式,使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測量創造力表現。辯證性思考、 相對性思考與創造力表現的六個向度有顯著正相關,形式性思考則與它們有顯著負相關。事前比較的結果支持後形式性思考者在創造力表現應顯著 高於形式性思考者的假設,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亦顯示相同的趨勢。多元區別分析指出創造力表現的六個向度能夠有效區別形式性思考者與後形式思考者,呼應後形式思考發展與創造力表現的平行關係。本研究最後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創造力教學及藝術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大學生、形式性思考、後形式思考、創造力
全文下載:
教室空間裡的戲劇教育: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差異
Drama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Space”: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f Plato and Aristotle
李其昌 Chyi-Chang Li
澳洲國家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博士生
Ph.D. Candidate in Drama/Faculty of Art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關於戲劇教育之主張,並分析其異 同之處,試圖推求此領域之理論核心。柏拉圖主張含有「道德意念」的劇 本,才適合教導學生,並建議將「遊戲的形式」,列入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中。 然而,亞里斯多德反對他的「道德」觀點,認為劇作家可以運用他們的「無 限意念」,使這兩個世界交融為一,觀眾因淨滌作用「修正」自己的過錯, 朝向「完美」。結合凱文‧勃頓近來以「戲劇教育」概括各式「教室戲劇」的 新主張,本文進一步分析認為,就「戲劇教育」而言,無限意念的創造者, 非僅是教師,亦可為學生。藉由即興戲劇的方式,師生雙方在戲劇實作中 相互學習,一同在教室空間裡運用「扮演」,相互學習知識(教育),也同 時獲得「更高的快樂」(娛樂)。
關鍵字:即興創作、淨滌作用、教室戲劇、置中作用、戲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