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美術課的女孩繪畫

台灣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在立體再現與複製策略之發展

Strategies of 3-D Representation and Copying of Solid Objects:A Developmental Study in Bli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aiwan

伊彬 Bin I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徐慧芳 Hui-Fang Hsu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專員
Project Manager / China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摘 要

本研究探討台灣盲人的立體再現發展,並比較與明眼人在平面、立體再 現的關係。參與者為 5-18 歲先天全盲或無形狀識別的光覺者 24 位。研究包 括三個再現作業及二個複製作業。結果建議盲人 3D 再現的發展序列,並發 現盲人(1)在 3D 再現上未因為感官補償作用而優於明眼人,反而落後 4 年。(2)視覺是有利但非必要條件,故 3D 表現略優於 2D 表現。全盲者能 掌握物體的結構,唯細節較少。(3)進入青春期後 3D 人物再現優於 2D。 盲人能創造出符號性的樣式,類似明眼人在概念、形式之發展。其早期 2D 經驗能影響 3D 策略。少數先天全盲者屬 Lowenfeld 的視覺型。(4)1/2 參 與者塑桌子時採 2D 式的展開策略,但與明眼人意義不同。(5)與明眼人同, 能分解複雜幾何模型成多個基本單位,先複製各單位再將之組合。有機模 型表現較弱。立體複製與再現能力呈正相關。

關鍵字:立體媒材,盲人,再現與複製策略,觸覺,繪畫,雕塑

01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Are Teachers Reluctant to Change?

電腦於教學中的運用:老師們懼怕改變嗎?

王麗雁 Li-Yan Wang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 藝術學院 藝術教育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 USA

 

Abstract

Articles describing benefits of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illed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Yet, ironically research studies also show that computers are not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room. Some identify teacher’s reluctant attitude as a major reason for the slow adoption. With limited examples of how computer technologies are currently used in K-12 art classroom, the author questions the assumption that teachers are unwilling to embrace technology and argues that literature sh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computers are currently used. 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welve Ohio art teachers’ cas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se art teachers use computers in three ways: as an art making tool, as a research tool, and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The author takes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calls for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reform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s in teaching art.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art education, america

02

台灣戒嚴時期威權形塑之初探:以花燈民俗藝術為例

The Shaping of Hegemony in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An Inquiry of Lantern Festival and Ralated Folk Arts

陳箐繡 Jin-Shiow Chen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邱莉惠 Li-Hwei Chio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吳美靜 Mei-Chin Wu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摘要

當後現代文化論述深度探釋文化形式、經驗及權力階級位置之間是否有絕對相對應的關係 時,本文也試圖從台灣戒嚴時期的花燈藝術與元宵燈賽的微觀研究中,透視戰後台灣社會威權形 塑的實踐模式與內在邏輯,並重新思辯中國化的文化建構與意識型態基礎下所潛藏的不平等的權 力關係和新殖民主義。藉由整理分析傳統花燈手工藝師傅和一位花燈參賽者的訪談資料,以及報 導花燈習俗相關活動之舊報紙資料,本研究發現台灣戒嚴時期民間文化習俗的一角,竟然蘊含著 複雜的社會形構和權力分配的機制操控。而這種意識型態機制的操縱模式,具有以下四項特色: 一、民間藝人的政治性狡黠之呼應,二、選擇性的文化收編,三、文化機制的脈絡滲透與操控, 四、共識的催化。這也說明為什麼執政階級可以充分掌握權力重心和文化生產體系,成功地轉化 「反客為主」式中國化的合理性和認同,充分實踐政治與文化霸權的事實,使台灣社會循著執政 黨的政治意識型態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結論地說國民黨政府正如「有親屬關係的外來政權」。

關鍵字:新殖民主義、文化霸權、外來政權、意識型態、文化機制

03

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and Humanity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ife-Curriculum Guide : A Critical Review

陳朝平 Chao-Ping Chen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退休教授
Professor Retired /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摘要

本論文從課程統整的觀點,探討生活課程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設 計與實施問題。不論從課程總綱、生活課程基本理念或有關文獻看,藝術 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皆宜打破原學習領域界限,組成統整、 有意義而能夠培養在生活中學習之能力的課程。但生活課程綱要仍保留原 學習領域課程系統,不適於生活課程的統整設計與實施。故本論文也針對 生活課程綱要的修訂,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字:課程統整,生活課程,藝術與人文課程

0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