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04

2002年 12月 刊

DOI: 10.6622/RAE.2002.04.01

台灣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在立體再現與複製策略之發展

Strategies of 3-D Representation and Copying of Solid Objects:A Developmental Study in Bli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aiwan


伊彬 Bin I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徐慧芳 Hui-Fang Hsu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專員

Project Manager / China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摘要

本研究探討台灣盲人的立體再現發展,並比較與明眼人在平面、立體再現的關係。參與者為 5-18 歲先天全盲或無形狀識別的光覺者 24 位。研究包括三個再現作業及二個複製作業。結果建議盲人 3D 再現的發展序列,並發現盲人(1)在 3D 再現上未因為感官補償作用而優於明眼人,反而落後 4 年。(2)視覺是有利但非必要條件,故 3D 表現略優於 2D 表現。全盲者能掌握物體的結構,唯細節較少。(3)進入青春期後 3D 人物再現優於 2D。 盲人能創造出符號性的樣式,類似明眼人在概念、形式之發展。其早期 2D 經驗能影響 3D 策略。少數先天全盲者屬 Lowenfeld 的視覺型。(4)1/2 參與者塑桌子時採 2D 式的展開策略,但與明眼人意義不同。(5)與明眼人同, 能分解複雜幾何模型成多個基本單位,先複製各單位再將之組合。有機模型表現較弱。立體複製與再現能力呈正相關。


關鍵詞:立體媒材,盲人,再現與複製策略,觸覺,繪畫,雕塑


全文下載:

1 台灣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在立體再現與複製策略之發展
.pdf
Download PDF • 2.57MB

 

電腦於教學中的運用:老師們懼怕改變嗎?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Are Teachers Reluctant to Change?


王麗雁 Li-Yan Wang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 藝術學院 藝術教育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 USA

摘要

科技教育理論常描述將電腦運用於教學的各項好處,然而研究卻同時指出電腦仍未被普遍的運用於課堂中。有人認為這種現象該歸究於老師們懼怕改變且對電腦懷有排斥抗拒的心態。筆者認為老師們的確對教學方式的決定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預設立場認為所有的老師都抗懼電腦並將一切歸究於他們卻不合情理,尤其是在文獻資料中將電腦融入藝術教學的實例極為匱乏的情況下。本文作者有鑒於此提供了十二位在美國俄亥俄州幼稚園到高中美術老師的教學經驗做為參考,發現電腦在藝術創作、研究分析及溝通上扮演了許多的功能。作者同時指出理論與實務上相呼應與相抵觸的地方,提供大家在以電腦為輔的教育改革聲浪中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關鍵詞:電腦,科技,藝術教育,美國


全文下載:

2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Are Teachers Reluctant to Change
.pdf
Download PDF • 1.03MB

 

台灣戒嚴時期威權形塑之初探:以花燈民俗藝術為例

The Shaping of Hegemony in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An Inquiry of Lantern Festival and Ralated Folk Arts


陳箐繡 Jin-Shiow Chen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邱莉惠 Li-Hwei Chio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吳美靜 Mei-Chin Wu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 National Chia Yi University

摘要

當後現代文化論述深度探釋文化形式、經驗及權力階級位置之間是否有絕對相對應的關係 時,本文也試圖從台灣戒嚴時期的花燈藝術與元宵燈賽的微觀研究中,透視戰後台灣社會威權形塑的實踐模式與內在邏輯,並重新思辯中國化的文化建構與意識型態基礎下所潛藏的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和新殖民主義。藉由整理分析傳統花燈手工藝師傅和一位花燈參賽者的訪談資料,以及報導花燈習俗相關活動之舊報紙資料,本研究發現台灣戒嚴時期民間文化習俗的一角,竟然蘊含著複雜的社會形構和權力分配的機制操控。而這種意識型態機制的操縱模式,具有以下四項特色: 一、民間藝人的政治性狡黠之呼應,二、選擇性的文化收編,三、文化機制的脈絡滲透與操控, 四、共識的催化。這也說明為什麼執政階級可以充分掌握權力重心和文化生產體系,成功地轉化 「反客為主」式中國化的合理性和認同,充分實踐政治與文化霸權的事實,使台灣社會循著執政黨的政治意識型態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結論地說國民黨政府正如「有親屬關係的外來政權」。


關鍵詞:新殖民主義、文化霸權、外來政權、意識型態、文化機制


全文下載:

3 台灣戒嚴時期威權形塑之初探:以花燈民俗藝術為例
.pdf
Download PDF • 1.76MB

 

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and Humanity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ife-Curriculum Guide : A Critical Review


陳朝平 Chao-Ping Chen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退休教授

Professor Retired /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摘要

本論文從課程統整的觀點,探討生活課程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問題。不論從課程總綱、生活課程基本理念或有關文獻看,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皆宜打破原學習領域界限,組成統整、 有意義而能夠培養在生活中學習之能力的課程。但生活課程綱要仍保留原學習領域課程系統,不適於生活課程的統整設計與實施。故本論文也針對生活課程綱要的修訂,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字:課程統整,生活課程,藝術與人文課程


全文下載:

4 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pdf
Download PDF • 1.09MB

期刊頁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