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驗分享—我如何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吳怡瑢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

       教育部從107學年開始提供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補助,鼓勵大學教師能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我很幸運從第一年開始,連續三年皆獲得補助。雖然我並不確定為何自己的計畫頻頻受到審查委員的青睞,但承蒙本學會林理事長小玉之邀請,在2021年1月23日會員大會上拋磚引玉,分享自己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經驗。以下將當天的分享內容加以彙整,簡述自己對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理解與思考,並以自己的107年計畫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此計畫深耕教學,供有意申請此計畫的高教夥伴們參考。

一、知己知彼:從「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作業要點」談起

       在2018年一月初(106學年)的某一天,我在整理電子郵件信箱時,無意間看見我所任教的臺北市立大學教學發展研究中心寄來了一份訊息,訊息名稱是:「教育部『大專校院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即日起提出申請,歡迎各位老師提出申請!!」訊息是在1月1日就寄出,截止日期是1月20日。就在決定要跳過還是要點開之際,「教學實踐」這四個字已經讓我的手指點開了附件中的作業要點。在隨意瀏覽了第一、二點充滿官方文字的說明後,裡面的幾個關鍵字開始引起了我的注意。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我已經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長達7年的翻轉教學研究,因而覺得那幾個關鍵字特別吸引我,因此我決定遞出申請。該作業要點開宗明義便指出:

1. 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為落實教學創新,強化學校培育人才任務,推動實施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補助大專校院教師執行教學實踐之相關研究,特訂定本要點。

2. 本要點所稱教學實踐研究,指教師為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大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以教學現場或文獻資料提出問題,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之歷程。

從這兩點中,我看見了幾件事:

1. 這雖然是關於教學實踐,但究竟還是一種研究計畫,需要有問題意識,且問題最好來自於教學現場,還要有適當的研究方法。

2. 研究目的為落實教學創新,促進學習成效,因此研究成果需要產出創新的教學方法以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3. 為了檢核成效,需要發展評量工具,且需要呈現檢核成效之歷程。以下我將以107學年的計畫為例,說明我如何符合以上三項重點。

二、107學年計畫申請實例—「微型教學於創造性舞蹈師資培育課程之應用」

(一)適合解決實務問題的研究方法

       首先,不管我的研究主題是甚麼,既然要解決來自教學實務現場的問題,最適當的研究方法之一可說是行動研究,因為行動研究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其目的即是改善實務環境的合理性、運作模式,以及實務工作者對於工作的看法(Carr & Kemmis, 1986)。教學行動研究強調教師即研究者,雖然目的看似為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實則是教師研究自己如何協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教師集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於一身,在系統性的設計、執行、觀察、反思、修正的循環歷程中,嘗試發展新的教學方法、解決教學實務問題(Carr & Kemmis, 1986),其核心目的是揭露、解決教師自己對於教學的想法或操作方法中的問題所在(潘世尊,2005,頁13)。與一般的教育研究中,研究者與參與者二分的研究設計完全不同。將研究方法設定為行動研究,在大方向上應可符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基本精神。

(二)來自教學現場的問題

        2006年,我成為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專任教師,很快地我便發現自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身為舞蹈系唯一的教育專長教師,我每年必須帶領大三學生出去做教學實習,而且絕大多數學生的教學經驗幾乎是零,但本系並非師培科系,在實習之前並沒有足夠的舞蹈教育相關課程,因此我必須在一年的時間內,將學生訓練成可以自編教案且完成教學實習的老師。但更大的問題是,舞蹈系學生絕大多數熱愛表演更甚於教學,教學被他們視為是沒有能力擔任專業舞者時的退路,因此對於舞蹈教學早已心生排斥。再加上我所帶領的舞蹈教學實習主要目標是培養創造性舞蹈教學能力,而非舞蹈系學生熟悉的舞蹈技巧,更讓學生抗拒。

       創造性舞蹈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性舞蹈,藉由教師的引導,帶領沒有舞蹈背景的兒童運用自創、富律動感的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藉由欣賞他人的舞蹈表現,而達成溝通的目的(吳怡瑢,2017;張中煖,2007;Cone & Cone, 2005; Joyce, 1994; Lloyd, 2014)。站在舞蹈教育的角度,所有兒童都有學習舞蹈的權利,而創造性舞蹈則是讓每個兒童都可獲得肢體美感與創意啟發的敲門磚。然而,對大多數舞蹈系學生而言,創造性舞蹈看起來好像「放音樂隨便亂跳」,為何需要一年的時間來實習?故從帶領實習的第一年開始,每年我面對的最大挑戰便是與學生的低學習意願拔河。

面對此一問題,我從2009年開始自費進行行動研究,企圖提升舞蹈系學生對於創造性舞蹈教學的學習意願。因此,在得知有機會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時,我決定為這個長期深耕的研究爭取更多經費的挹注與教學資源,以持續提升教學成效。

(三)可以解決問題的創新教學方法

       為了提升舞蹈系學生對於創造性舞蹈教學的學習動機,我認為必須要從一些任務導向的活動切入。於是,我從2010學年開始,發展了許多能引發學生對於舞蹈教學產生好奇、並能激發反思的教學任務,而107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探討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微型教學(microteaching)。微型教學又稱「微縮教學」,是一種結合多媒體設備、用以磨練教學能力的小型教學情境(Cooper & Allen, 1970)。許多教育學者皆認其為有效的師資培育方法(謝水南,2011),可以幫助受訓教師看見自己的不足、逐步培養教學能力,但應用於舞蹈師資培育的相關研究(Wu, 2019)仍舊不多。本研究運用微型教學的方式,包括:

1. 在入班實習之前,將一堂40分鐘的課切成準備、發展、綜合活動三部分進行試教,然後才組合起來進行完整的第一堂試教,再發展出同一單元第二堂課並進行試教。

2. 每次試教都由老師、教學助理、同儕進行評量並提供即時回饋,試教者則根據現場拍攝的試教影片進行自評與反思心得撰寫。另在完整試教與入班實習的部分,邀請創造性舞蹈教學專家、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劉淑英老師根據教學影片提供回饋。

3. 舞蹈系學生較弱的口語引導與班級經營能力則另行規畫學習任務加強練習。

(四)評量工具的發展

       根據創造性舞蹈教學的特點以及舞蹈系學生需要特別加強的部分,我本來已發展一份評量表。107學年的研究助理將本課程原有的評量指標加以整理修訂,重新分為動機、主題、活動編排、講解、回饋、班級經營(又分為預防性、支持性、改正性措施三項)等共8大指標,並以評量指標如何幫助舞蹈系學生提升教學能力作為其碩士論文研究主題,目前尚在研究中。每項檢核重點後面有三個評定等級方便勾選,評量後可轉化為分數進行統計分析(推薦3分、通過2分、待改進1分,每位評量者再設定不同權重以統計加權平均得分)。評量表上也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書寫回饋建議,供試教者事後反思修正。在每次微型試教以及正式入班實習現場,所有評量者都使用這一份钜細靡遺的評量表進行教學評量,除了使師生之間在教學回饋時有共同的語言,更幫助學生將檢核重點逐步內化為教學實力。

(五)呈現檢核成效之歷程

      在整個學年總共5次試教與2次入班實習的歷程中,9組協同教學小組都必須上傳教案設計、試教影片、評量表(自評/他評)、反思心得、教案修正,再加上我自己的教學日誌以及每週與研究助理定期的課後討論,因此有足夠的質性與量化資料分析本課程的教學成效。

三、問題與反思 

在107學年的計畫實施不久,下一年度的計畫申請期限便已經來臨,因此如何在計畫實施的過程便開始意識到從教學現場浮現出的問題,並以此做為下一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主題,是有志於每年申請此計畫的老師們必須有的敏銳度。從107學年度開始,我所發現到的教學現場問題與下一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題、解決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現場浮現問題與下一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係

圖片3.png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

       可惜在109學年,由于舞蹈系的課程有重大調整,14年來每年必開的舞蹈教學與實習課改爲隔年開設,導致109學年計畫通過之後必須申請計畫變更。考量到調整計畫與適應新課程所需耗費的額外精力,因此我沒有提出110學年的計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申請通常在前一年12月截止,到隔年8月才開始實施,因此有意申請的師長們除了考量教學實務問題之外,可能還需要審慎評估哪一門課比較能够順利開課。

       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是一項寶貴資源,若能妥善運用,不僅可深化教學成效,而且其中許多寶貴的發現如果能深入挖掘整理,應該有助于産出優質的研究論文,或許爲教育相關論文助産也是教育部設置這個計畫的終極目標之一吧!

 

參考文獻

吳怡瑢 (2017)。創造性舞蹈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易利圖書。

張中煖 (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潘世尊 (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謝水南(2011)。大學教師參與微型教學工作坊之滿意度調查研究:以一所科技大學之教師群為例。南台人文社會學報,5,99-12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UK: Falmer Press.

Cone, T. P., & Cone, S. L. (2005). Teaching children dance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ooper, J. M., & Allen. D. W. (1970). Microteaching: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36471)

Joyce, M. (1994). First steps in teaching creative dance to children (3r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Lloyd, M. L. (2014). Creative dance: A manual for teaching all ages. Kuala Lumpur, Malaysia: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Wu, Y.-J. (2019). University dance students in Taiwan step out of their “bubble”. In K. Bond (Ed.), Danc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pp. 365-382). New York, NY: Springer.

3rd会员大会2.jpg

吳怡瑢會員於第三届會員大會分享會訊專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