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教育研究學會會訊分享專文

關於《音樂教育研究的十四堂課》

陳曉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本學會會員

音樂教育研究的十四堂課.jpg

~本專書《音樂教育研究的十四堂課》作者為方銘健、陳曉嫻,於民國109年10月由大陸書店出版。~

一、前言

       說到上課,當然是老師的天職,這本《音樂教育研究的十四堂課》,換言之就是老師寫給學生們看的教科書或工具書囉!為什麼是十四堂課?因為章節剛好有十四章,再來則是想回應當年讓我讀到淚流不已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當初接到寫稿的邀(指)請(令)時,完全沒思考就一口答應,因為只要是小玉理事長說的,我一概當成指令接旨辦理。後來閱讀前兩期的會訊內容,開始有冒冷汗的類流感症狀出現。啊,要這樣品行端正的文章啊!?依稀記得當時小玉理事長還有個後續補充說明事項:「你有你的風格,照你想寫的寫就好了。」鏘鏘!就決定照著這個心流flow寫下去了。

       猶記好朋友去年升等教授的時候,我的賀詞就是「恭喜你從此之後可以愛寫什麼寫什麼」。我們學藝術的人,多是心靈自由、想法奔放的創意族群,要叫我們什麼東西都按表操課、依樣畫葫蘆的照規矩來,實在力有未逮(其實是不甘願)。所以終於可以不被現實框住的時候,內心的喜悅實在難以言喻。即便如此,身為老師的使命感還是督促著我要為學生做點什麼,所以給學生們使用的工具書因應而生。

       大學教師的工作被劃分為教學、研究、服務,若是教學跟研究能合而為一,實為一大樂事。尚且記得當年正是各大學音樂學系廣招碩士班的時候,數量龐大的音樂教育組研究生,讓研究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們費盡心思,不知如何深入淺出地讓「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們能夠走出研究的迷霧森林。就在那時候,方銘健老師向我提議,一起撰寫一本給研究生的工具書。我也沒怎麼思考,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沒想到這件事就擱在我腦袋裡,一擱六年。

       時值接任學校行政職務,各種活動、會議持續不斷。再者,國際學會ISM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APSMER(Asia-Pacific Symposium for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IKS(International Kodály Society)等,每年都有國際研討會,徵稿、投稿、審查、發表,除了自己的研究發表外,也要輔導研究生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說實話,帶學生發表比自己發表要累100倍)。好的,以上都是藉口(才怪)。總之,一直等到我鐵下心來請教授休假研究,終於有空陪陪家人,然後撰寫很久以前答應方老師要寫的工具書。

      「教授休假研究」內含不可忽略的「研究」兩字,意即休假不是讓教授去玩,而是要做研究、充實精進。然而,法規中很人性的一面則是:研究目標與成果由教授自訂。這時,我總算有百分百(?)的時間可以專注在專書的寫作。點開檔案夾一看,文章編輯時間居然是六年前,我怎麼對得起方老師呀?(嚎啕大哭貌)其實想哭的人應該是方老師才對,但他很仁慈的從來不催促我,一直到我跟他自首說,我現有空可以寫書了。想到在教評會提任務的時候,同席的委員看到我的研究計畫,忍不住勸我說:「你真的要寫一本書?說到要做到耶!計畫是自己提的,要不要輕鬆一點?好好放個假才是真的。」

       當時也不知道哪兒來的一股傻勁,我勇敢的說:「我想要給自己一點壓力。」於是乎,永遠都在追趕deadline的人,終於有一整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未竟的功課(事實是前半年都在玩,一直遇到COVID-19才開始寫作)。

       廢話這麼長的篇幅後,這才要開始講工具書的內容。

二、專書篇章之一:著手準備論文寫作

       方老師跟我都教授論文寫作相關的課程,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指導研究生。從這些經驗中,我們深知研究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可能有的盲點,也清楚他們會在何處不切實際或遭受挫折。工具書的章節規劃就從「著手準備論文寫作」開始,包括如何找到心儀且可行的題目、論文應有的結構與格式、建議研究生進行寫作的方法與步驟、如何設計與實施研究,再來是怎麼搜集文獻和在文內引用文獻,以及製作相關圖表。

工具書的第一章開宗明義指出核心問題:如何訓練論文寫作能力,完成一篇具學術價值的論文。研究生必須瞭解並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架構、格式與步驟,同時整合運用所收集到的訊息、鍛鍊自己的文字敘述,而後檢視考驗自己在寫作訓練中所獲得的學術專業。論文結構中的「研究架構與方法之設計」,不單指音樂教育,亦包含音樂演奏、作品分析類論文及音樂學、傳統音樂學類論文,而後再延伸至跨領域比較類和應用音樂類論文。

       工具書先概述研究的一般歷程,讓研究生有big picture,而後手把手的介紹如何決定與敘寫研究題目、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研究限制、文獻探討、結論與建議。發現了嗎?基本上就是整本論文的大架構。每一個項目都有「如何撰寫」的說明,舉例來說,研究目的的寫法會先提醒研究生,目的是動機的延續,敘寫時要具體、明確、簡要;可以用「瞭解、探討、分析、評析、比較」等起頭語;撰寫時要留意與題目、動機有邏輯、層次上的關聯性。

       第三章的研究設計與實施亦直接反映論文章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樣本、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與過程,以及資料處理。當中包含「研究的設計」和「如何進行研究」兩部分,像是研究樣本即討論抽樣方法、所需樣本數,研究方法亦簡述歷史研究、描述性研究、實驗研究法、俗民誌研究、行動研究法、統合分析,惟詳細操作及撰寫概要,留待第二部分再行論述。

       文獻的蒐集長期被研究生們所忽略,總想著「參考」學長姐的論文就能完成文獻探討,再不然就是靠Google大神成就所有作業。第四章從來源與類型談起,介紹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包括紙本、非圖書性質、公用目錄的使用、館際合作、電子資料庫的檢索等等。找到文獻之後,再來就是如何在論文中引用,包括引用文獻的目的與意義,還有呈現參考文獻的格式,並有各種資料的範例格式,像是書籍、期刊、無作者的資料等等。最後用Q&A的方式,列舉同學們常見的問題,逐一做解答。進入到論文寫作的範疇,就會觸及是否要用圖表呈現。圖表也有其寫作規範,第六章從圖表的特徵、大小比例、編號、名稱、標題、註解一一進行說明。

三、專書篇章之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以六個章節提供論文寫作的概念,第二部分就進入如何設計教育類研究的研究方法,僅以音樂教育類論文常用的方法做介紹,含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行動研究、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混合研究設計等,其他如敘事研究、單一受試者研究、內容分析和統合分析等則做較簡略的陳述,並以音樂教育相關的例子做說明。教育研究方法的參考書籍很多,為何還要另寫一本給音樂教育的研究生使用?我在授課過程中,常見有學生望書發愁,請他「照樣造句」也無從下筆。但是在老師給了音樂相關的例子後,同學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就出現了。因此,我在敘寫過程中,決定用舉例說明的方式,讓研究生們能更清楚的知道如何實際操作。

       第二部分先從調查研究談起,再談同學們可以進入現場實作的實驗研究和行動研究。質性研究是個比較寬廣的概念,在這個章節中,介紹了幾種質性研究的類型,再下一章則介紹常採集質性資料的個案研究。有了量化和質性的概念後,接著討論混合方法研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另有一些較少見,但適合在音樂教育使用的研究方法,諸如敘事研究、單一受試者研究、內容分析、統合分析等,綜整在第十三章中做簡略的介紹。最後一個章節則為研究品質,說明信度、內在效度、其他效度,另還有質性研究的效度,以及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的研究品質。

       調查研究先從實施步驟說起,並說明如何進行抽樣。文中說明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的差別,接著引導學生如何發展調查問卷。實驗研究先從各種變項談起,再說明研究步驟。實驗研究分有多個種類,文中用音樂教育實例,逐一說明各種實驗研究設計。許多音樂教育組的同學們,想把在研究所所學的理論應用在實務上,同時又能產出研究論文,行動研究就會是個理想的選擇。一來它能讓研究者實際操做想嘗試實踐的理論,同時又保有在實踐過程中修改操作方式的彈性,對於從事教學工作的研究者而言,確實是個一舉兩得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從模式談起,也說到策略的擬定、資料收集與工具、資料分析,以及行動研究的評鑑與研究倫理,以映射行動研究與其他研究不同的地方在於獲得理解,而非預測未來。

       常有研究生為了逃避做統計資料分析而選擇進行質性研究,然而他的文字表達能力可能跟數字程度差不了多少,成為指導教授最困擾的個案。本書簡介質性研究的意涵、研究進行程序,以及研究的類型,再接著介紹如何分析質性資料。多使用質性資料的個案研究為下一章,先介紹研究設計與分析,再簡述用整體性和嵌入式混搭的四種設計類型。個案研究的資料收集有多種來源及形式,文中亦介紹如何以建立研究資料庫和證據鏈的方式,以增加研究的信度。

       從上述章節中,研究生們應該已經有了量化和質性的概念,下一步便能進入混合方法研究。混合的類型分為固定與萌發兩種性質,端看是在開始計劃研究時就決定使用量化和質性兩種資料收集,或是在研究進行中才發現資料不夠充分,而加採另一種資料收集方式。此外也可依據時間序或方法優先性作為類型的劃分,分別為時間序、三角檢證設計、解釋的設計、探索的設計。文中也介紹混合的實施步驟,並於文末提醒同學們,使用混合研究設計是因為我們相信兩種方法會比單一種,更能理解研究問題。

       在其他研究方法中提及的四種,是為了沒有學校現場可以實踐或是喜歡自己完成工作的同學們準備的,包括可以說個好故事的敘事研究,針對文本進行分析的內容分析,把別人完成的研究做一個統整分析的統合研究,或是常用在特殊教育的單一受試者研究。

四、尾聲

       跟研究生討論論文方向的時候,我會先聽聽看他們有興趣的議題,畢竟要陪伴他們一至二年的任務,一定要對任務的主題有熱情才行。有了主題才討論適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生再回頭檢視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達成。在討論過程中,研究生總會來來回回修正自己的想法跟方向,最終總能找到自己想做、也能做到的題目。無論如何,能不能做到還是要由指導教授評估啦!

       《音樂教育研究的十四堂課》是一本陪伴研究生寫論文的工具書,期望在他們寫作產生困惑時,隨時翻閱便能找到解答。不過這時我都會附註:找不到解答時,請翻閱另一本書,或請親洽指導教授。

bottom of page